“政府、企业和高校三方协同育人的模式,将是校园创业走向社会创业的有效路径。”日前,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陈忠卫在谈及大学生创业时说。
当前,在“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”的背景下,大学生创业越来越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。在陈忠卫看来,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,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,以及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的精神,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。
“尽管大学生拥有充沛的理论和饱满的激情,但由于经验的缺乏和实践能力的欠缺,加上大学生创业受资源局限,这就难免会造成创业成功要素的不足,从而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创业在初期就自行夭折。”陈忠卫分析指出。
那么,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几率,并让其走得更远?
陈忠卫告诉记者,首先政府、企业、高校协同育人的模式要进一步确立并落地。政府有政策支持,高校重视创业教育,企业又需要具有创业潜力的大学生,通过三方的协同育人,找出共同切入点进而实现对接。
当然,协同育人要落到实处,并非简单地带学生出去实习,或者请企业家到学校做一次讲座,而是要帮助校园创业项目在地方产业园区或关联企业实现落地。
“就眼下而言,尽管大学生创业存在诸多的不足,但结合大学生的创业特点,对教育工作者下一步如何教创业带来了启发。”在陈忠卫看来,知识架构该怎么梳理,教学内容该如何细化等等,创业教育要把“教创业”和“育创业”结合起来,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,创业者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培养也是关键一环。
陈忠卫指出,学校不能关起门来搞创业教育,必须把融资的大门向社会敞开,吸引社会的风投和多种投资主体参与进来。
有别于社会创业,大学生创业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受学制的局限,因为面临毕业而等不及项目走上正轨所要的时间。针对这一弊端。陈忠卫表示,可以把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团队化,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一起,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制短的时间问题,也能更深入地把创业项目延续下去。
当然,大学生创业仅仅有好的项目还不够,还需要有一个好的承载平台。在陈忠卫看来,这就需要高校加大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创客空间的打造,同时对社会开放。只有把社会需求与校园创业项目实现无缝对接,才能最大程度让二者高度契合,从而进一步加快大学创业实践落地的进程,完成校园创业向社会创业的转化。